話說春運
變化中的小家與大國
1月21日,2019年春運拉開帷幕。在40天內,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9.9億人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動,春運40年巨變的背后是一個流動的、不斷進步的中國。
“愛的行囊”濃縮小家的奮斗
郝雪梅
春運期間的火車站,每個人都背著行囊。讀研究生的女兒給母親買了一支網紅口紅;在寧波工作的小伙子給母親帶了兩盒野山參,花了半個多月的工資;湖南湘西的一位務工人員給母親帶了治療氣管炎的藥品……
春運數十年,一個重大變化是旅客們帶著的行李從大件的被褥卷,演變成如今的各種禮盒。大家把對親人的愛都裝進了行囊里,而行囊是對家的濃情。
從便捷、輕松的角度看,“肉身帶行李”確實不劃算,比如商業發展了,禮物在很多地方都能買到;加劇了客運的壓力,不僅導致運力緊張,還降低車廂內乘客的舒適感;沉重的行李箱給返鄉的人增加了勞動量……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效率的角度去理解親情的厚重。沉重的行囊,回家的路,二者合在一起就有了特殊意義——我們背著的更是一種深情的凝望,傳達的是對親人的情感。自己在外辛苦一年,親人在家盼望一年,雙方的情感需要某種介質來傳遞,也需要一個出口來表達。在不善于表現內心情感的中國人身上,“千里鵝毛”與厚重行囊一樣,交織著的是深藏內心的情感。
正如我們大口吃飯,母親會開心地覺得我們接收到了她的關愛一樣,雖然車廂擁擠、行李沉重,但那份感情包裹其中。行囊隨著社會發展在變化,也是我們一個個奮斗者和家庭經濟能力變化的縮影,但不變的,永遠是鄉戀與親情。
“春運一分鐘”展現的速度與激情
朱丹
一分鐘,春運路上會發生什么?復興號高鐵運行5833米;地勤機械師檢查零部件325個;上海虹橋站850名旅客刷臉刷證進站……這一個個“一分鐘”組成了我們安全舒適的回家旅程。
近日,央視新聞推出微視頻《春運一分鐘》,一個個小片斷中,展現了流動中國的速度與激情。
這部短視頻雖然只有兩分多鐘,但卻讓人看到了科技的發達。比如緊張有序的安檢通道、刷臉進站、自助取票等。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鐵路服務中,成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這背后是我國的科技實力。
每一項技術的背后都是無數人的奉獻與堅守。比如,12306互聯網售票、車票實名制等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讓我們實現不再排隊、黃牛大大減少。
春運在歲月中歷練成長,越來越展現出成熟的服務。客服、安檢員、鐵路線路工、卸污工、地勤機械師等,每個崗位都緊張有序。這些有條不紊的勞動者,舉手投足間都體現出鐵路職工的業務水準與服務技能,更展現出積極、熱情和溫暖的精神素養。也正是在不同環節的服務中,旅客們越來越感受到鐵路發展帶來的便利與獲得感。
我們的春運,每一天都是由無數個這樣的一分鐘組成。這得益于鐵路發展的藍圖徐徐展開、規劃一一落成。
“反向春運”照見發展印跡
余明輝
據交通運輸部消息,今年全國范圍內“反向春運”特征明顯。除夕前一周,前往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地的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超40%。同時,節前還存在客流由特大城市或省會城市向周邊城市遷徙的特征。
反向春運既可解決搶不到火車票的難題,又降低出行之苦、提升體驗,更能減輕運力壓力,優化春運資源。相關方面長期以來一直呼吁和倡導“反向春運”。
然而長期以來,“反向春運”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其中,老人固有的兒孫承歡膝下才叫團圓的傳統思維是重要因素;此外,到大城市過年,花費并不比傳統的回鄉過年少,也是很多家庭考慮的原因。從更深層面看,大城市就業、落戶等難題長期存在,年輕人自己立足都難,更難有余力為父母等家人安排在大城市過年過節。
如今,“反向春運”凸顯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比如,近些年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增加了數以億計的新常住城鎮的農民工,這就為“反向春運”提供了扎實的基礎。而國家經濟、社會等全面發展進步,無疑是“反向春運”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