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6日訊(記者 郭躍)昨日,2025年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表現研究(AQR)結果正式發布。本次活動以“智用場景 質領安全”為主題,近百位車企高層、行業專家、學者及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汽車產品質量在智能場景應用與安全性能提升方面的創新實踐與發展趨勢。
活動現場 郭躍/攝
車質網、凱睿賽馳咨詢董事長、總裁唐衛國表示:“汽車領域智能化正步入深水區,功能與真實用車場景深度融合,而質量決定了功能能否真正落地為用戶可感知的價值?!?/p>
他具體介紹:“今年1-8月車質網受理有效投訴量超過15萬宗,車載互聯、駕駛輔助和OTA升級等智能化功能的質量與服務問題,持續位列投訴問題點前20位。凱睿賽馳咨詢的調研也顯示,手機App遠程控制的延遲與卡頓問題數在2025年快速增加,消費者的關注與焦慮正由續航逐步轉向智能化體驗。”
他還分享了本年度與汽車企業質量高級管理者的交流經驗:“產品質量與消費者需求的契合度,要從細致變為極致;服務響應要既快又聰明,從及時做到實時;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從硬件檢測做到OTA升級閉環,實現問題預防?!?/p>
國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表示:“汽車產業應特別重視高質量發展”。他建議中國汽車企業保持不依靠對上下游擠壓的、穩定的盈利能力;控制適度的負債水平、強化產品自身可靠、耐用、安全等本原屬性并重視營銷戰略;同時還應樹立競合意識。
車百會副理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師建華分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他認為:“目前全球汽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中國汽車市場穩定增長,電動化保持高增長,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超過70%;中國用戶對汽車產品的差異化、個性化、智能化需求大幅增加,自主品牌更能匹配消費者偏好,預計2030年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將突破65%;隨著全固態電池加速量產,智駕、芯片等領域的進一步突破,產業將加速進入人工智能汽車時代?!?/p>
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大數據應用分會副秘書長劉鵬分享了純電動汽車續航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他介紹:“續航虛高是新能源車用戶的核心痛點,根本原因在于汽車制造商官方標定的里程與用戶實際駕駛體驗中的續航之間存在偏差,而駕駛者的駕駛風格和用車習慣、對輔助駕駛系統的使用,是影響續航里程的主要變量。未來需通過用戶實際使用場景和駕駛習慣,并結合能效技術,建立用戶場景化的續航評估體系。”
今年,主辦方車質網與凱睿賽馳咨詢專項研究持續關注電池、電機、電控的市場質量表現?!?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質量表現研究》發現,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質量表現整體呈現向好趨勢,問題數顯著減少,續航和電機問題較去年有所緩解。
研究還發現:
1.華為智能電動、格雷博等國內領先供應商的技術突破,為自主品牌提供了強大的產業鏈協同優勢,推動自主品牌車型三電系統的質量表現整體優于海外品牌;
2.增程式車型在整體質量表現,以及四個二級維度上均表現最優;
3.用戶續航滿意度方面,自主頭部品牌表現較好。經濟性成為影響用戶品牌推薦意愿的關鍵性能指標。
《2025年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表現研究(AQR)》顯示,2025年核心零部件模塊質量持續改善,但行業整體質量水平有下降趨勢。研究首次引入“體驗質量”概念,指出用戶體驗層面問題急劇增多。
研究顯示:
1.2025年市場質量表現得分27.19,較2024年增加23%(數據為負向數值,數值越低,質量越好),行業質量整體出現下降。二級維度中,發動機、變速箱和三電系統核心零部件模塊質量持續提升,但智能座艙和駕駛系統等其他模塊則有所變差;
2.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市場質量表現均出現下降。燃油車用戶抱怨度上升,新能源車OTA長期不升級和車機信號差成為新的重點問題;
3.用戶對產品體驗滿意度波動下降,智能座艙和駕駛系統對用戶推薦的負面影響力更大;
4.體驗質量層面,部分功能在性能上無法滿足用戶體驗需求,主要集中于駕駛系統、智能座艙和外觀模塊。
凱睿賽馳咨詢高級專家邱琰認為:“隨著消費者對汽車產品的認知不斷深入和期望值持續提升,許多以往并未引發投訴的設計細節,如今已逐漸演變為集中的用戶抱怨。面對這一轉變,汽車廠商需深入理解真實用戶場景,打通工程開發與用戶評價體系,實現對產品表現的實用化、場景化驗證,才能打造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汽車產品。”
在企業分享環節,華為智能電動產品線首席質量官陳杰表示,華為智能電動堅守“安全是最大的豪華”理念,強化基于功能安全、機械安全、電氣安全的核心質量,搭建貫穿開發態和量產態的全場景FMEA風險分析,夯實產品基礎質量,實施全面數字化管理,深度融合數字化、智能化,圖像識別與AI等技術,賦能智能制造能力。
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質量部副總經理趙志遠介紹了小米汽車的質量戰法:制定“文化領先+智能數字化領先”的質量領先戰略;明確從設計、研發到售后服務的管控策略,形成大質量理念;通過“充分發現問題”、“有效杜絕問題”、“主動響應問題”,構成問題發現和解決的閉環管理;構建融合硬件、軟件、交付和大數據的質量防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