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私域直播不斷發展,開始“瞄準”老年群體。所謂私域直播,是一種運營者依托自主可控的私域場景(如微信群、企業微信等),實現與特定用戶群體的近距離、高互動、強轉化的針對性直播形式。
近一段時間,有調查發現,一些老年人在領取“免費”雞蛋進入群聊后,掉進了私域直播的“陷阱”。這引發了公眾的質疑,直播間到底還藏著多少坑老“套路”?
說到領雞蛋,很多老年人的確抵擋不住“免費”的誘惑,但也覺得這不過是貪點小便宜,不會有什么“坑”的。殊不知,某些運營者就是先利用“小恩小惠”誘導他們進入群聊,再通過直播講座、答題給“獎勵”等方式留住這些老年人,最后利用私域直播“花式賣貨”坑騙老年人。而且,不少私域直播還需要輸入密碼或通過邀請才能進入直播間,且直播內容大都無法回看,不留明顯痕跡。這種封閉環境為不法人員對老年人進行“洗腦式”營銷、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了便利,也給監管增加了難度。
今年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的消費者投訴中,老年消費陷阱、私域引流營銷等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熱點。
私域直播不能成法外之地。經營者要嚴守法律底線,不得利用私域直播的隱蔽性進行虛假宣傳、夸大功效、誤導消費者。提供直播技術或相關服務的平臺企業必須壓實審核責任,加強監控。
當然,要幫助老年人識破私域直播的“套路”,除了經營者和平臺壓實責任,有關部門、家庭、社區、媒體、消費者組織等各方可以通過開展公益宣傳和風險警示,切實增強老年人防范意識,共同筑牢防護網。(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