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全國離境退稅商店數量已突破1萬家;今年前8個月,退稅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97.5%,享受退稅人數更是同比增長2.5倍。這些數字清晰地表明,“中國游”帶火“中國購”,“入境流量”正加快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增量”。這是中國開放活力、經濟實力和文化吸引力的綜合體現。
擴大開放是推動“流量”變“增量”的關鍵所在。我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免簽國范圍,推出一系列制度型開放舉措,為外國游客營造更加便利、舒適的消費環境。比如,從今年4月起,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措施從10個試點省市推廣至全國,起退點由500元下調到200元,更多國貨潮品和老字號店鋪成為退稅商店,受到入境消費者的歡迎。支付便利化、多語種服務、無障礙設施等軟硬件環境不斷優化,讓外國游客感受到“不見外”的貼心體驗。政策誠意換來實際成效:今年前8個月,免簽入境外國人達1589萬人次,占入境外國人的62.1%,同比增長52.1%。
我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以及高效靈活的供應鏈,能夠提供品類豐富、品質優良的商品與服務,這是吸引外國游客“邊走邊買”的重要基礎。從科技創新產品到傳統工藝精品,從高端品牌到特色小眾商品,中國市場的供給能力能夠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層次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讓外國游客既能暢游國際大都市,也能輕松探訪獨具特色的“寶藏小城”,消費場景持續拓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也是連接消費情感的重要紐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多元創新的文化體驗顯著提升了游客消費的價值內涵。在福建泉州穿著漢服簪花留影,在江西景德鎮體驗手工制瓷,在重慶看無人機燈光秀,在湖南張家界、廣西陽朔沉浸式感受農耕文化……外國游客通過深度參與,感受真實、立體的中國。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中國發展的繁華盛景和普通百姓的煙火日常,并通過社交媒體自發傳播,讓可愛、可信、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將“入境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還具有更深層的經濟意義。在我國服務貿易結構中,入境消費是主要逆差來源之一,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出境旅游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在吸引國際消費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擴大入境消費,對于緩解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推動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外國游客在中國境內的各類消費,直接拉動了服務貿易收入,同時倒逼國內服務業提升質量、優化環境,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良性循環。
國際游客對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商品的青睞,也將激勵相關制造業和文創產業加快創新,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品牌”轉型。一個國際游客絡繹不絕的城市,往往是開放、宜居、有活力的體現。擴大入境消費,還有助于推動城市營商環境改善,提升其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競爭力和吸引力,為深化改革開放增添新動能。
擴大入境消費的意義遠超旅游業本身。未來,隨著我國服務貿易進一步開放與創新,入境消費有望成為重要的增長點。通過持續優化服務環境、豐富高品質服務供給、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將逐步優化,服務消費的高質量發展也將為經濟注入更多活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