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寧德時代股價盤中突破400元整數關口,總市值一度超越貴州茅臺,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今年以來,A股科技板塊持續活躍,而部分傳統行業板塊表現相對平淡,不同板塊之間的市值呈現“此消彼長”態勢,持續重塑著市場結構。
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過1/4,已明顯高于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
筆者認為,A股市場市值格局的演變,清晰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的路徑。進一步看,這一變化折射出三大新趨勢。
其一,科技革命成為驅動增長的新引擎。
以往,金融、地產和傳統資源類企業是市場的市值支柱,其高占比反映出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當前,科技板塊市值占比持續提升,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公司市值快速攀升,標志著中國經濟正加速轉向創新驅動。這一轉變順應全球科技與產業變革趨勢,表明新質生產力已在資本市場扎根,經濟增長動能加速轉換,發展韌性不斷增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A股市值格局的變化,不僅源于市場預期的轉向,更有扎實的業績作為支撐。2025年上半年,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公司營收分別增長9.03%、4.90%和6.08%,創業板凈利潤增速達11.18%,顯著高于市場整體水平。科技板塊的強勢,既體現了市場對前沿產業的樂觀預期,也源于部分企業所展現的高成長性、技術壁壘與行業領先地位。這些都推動市場給予科技企業更高的估值溢價。
其二,市場估值邏輯出現新變化。
在傳統估值體系下,市盈率、市凈率等財務指標往往難以全面衡量科技企業的研發價值與技術優勢,導致其創新潛力被低估。而今年以來,科技企業所呈現的高成長性,正推動市場重新審視其估值邏輯。
從根本上說,市值格局之變是價值評判標準的升級。資本市場逐漸摒棄對規模和增速的單一追求,轉而更加關注企業的科技含量、創新能力和長期潛力。掌握核心知識產權、突破關鍵技術的“硬科技”企業獲得更高溢價,反映出投資者對國家創新戰略的信心,也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科技前沿。這種估值邏輯的重構,推動資本與科技形成良性循環,激勵企業專注研發、攻堅克難,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微觀基礎。
其三,資本市場投融資新生態日趨成熟。
市值格局的成功轉型,離不開頂層設計的精準引導。科創板設立、創業板改革、新三板機制完善、退市制度優化等一系列舉措,逐步暢通了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全面注冊制的實施,顯著增強了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與服務能力,助力一批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企業脫穎而出、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監管體系持續完善、中長期資金引入等政策,共同培育了注重長期價值、理性投資的市場文化,為新動能企業的成長營造出穩定、健康、有活力的金融環境。一個日益成熟的投融資新生態,已成為推動A股市值格局演變的重要力量。
綜上,A股市值格局的深刻變化,既是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縮影,也是資本市場服務國家戰略能力提升的體現。展望未來,隨著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科技創新的“主引擎”作用將更加凸顯,資本市場也必將在價值發現、資源配置與創新推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