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既是經濟發展的中心,也是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6個方面內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并對“著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作出具體部署。這不僅體現了城市發展思路和范式的戰略轉變,更明確了以創新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深度重構、發展動能加速轉換的新形勢,要準確把握科技創新與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關系,精心營造開放包容、要素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打造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創新活力場。
其一,把握城市功能再定位,讓科技為民更突出。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從古代城市側重于聚居、生產等單一功能,到后來逐步發展出居住、就業、游憩、交通等四大功能,再到現代城市所承擔的經濟、文化、生態、服務以及資源流通與匯聚等復合功能,城市功能在不斷適應和滿足人的多層次需求過程中持續演進,而科技進步始終是推動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核心力量。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關鍵要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重構“人—產—城”共生邏輯,凸顯“科技為民”,堅持守正創新,使城市真正成為滿足人的發展需求的重要空間。一是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將科技創新作為打造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的核心驅動力。既要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確保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增強創新鏈供應鏈的靈活性和抗沖擊能力,提升城市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又要廣泛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探索建立城市風險動態評估與模擬推演平臺,提升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的預測、預防和處置水平。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注重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通過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便捷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強公共部門開放式創新,整合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資源,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促進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三是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技創新促進美麗城市、宜居城市建設。既要推動綠色建筑、海綿城市、循環經濟等相關技術的集成應用,提升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還要加強在智慧養老、健康科技及適老化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二,推動城市協同再加速,讓創新活力更強勁。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向科技創新要動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眼于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這突出強調城市發展要善于“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協同聯動中找準城市創新發展路徑。不少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表明,推動鄰近城市組團式、網絡化發展,實現區域創新資源整合優化、產業創新供需就近對接,有利于補齊產業鏈創新鏈短板,也有助于構建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目前,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許多城市,在協同發展中走出了特色鮮明的創新之路,依托區域內雄厚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堅實的產業基礎,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打造出若干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創新高地。
在實踐中,既要引導城市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錯位發展,更要注重加強不同城市在區域產業創新協同中的分工與合作。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布局,推動區域內大中小城市創新要素高效聚合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實現區域發展能級系統性躍升;引導城市群內部組團式發展,構建跨區域產業創新協作鏈條,推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創新場景、中試平臺共建共享,建設產業合作園區、創新飛地,探索利益共享機制;加快建設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現代化都市圈,立足都市圈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明確差異化發展方向,構建梯次分布、高效協同的產業組織體系。
其三,著眼城市品質再提升,讓創新生態更優化。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精心培育創新生態”進行明確部署,這意味著未來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是城市創新生態所孕育的新質生產力,城市之間的競爭將成為全方位的創新生態競爭。其關鍵是實現價值共創,方式重在創新主體的聯結。國內外已涌現出不少構建城市創新生態的成功范例,其關鍵在于重視創新主體的聯結而不僅僅是資源集聚。其中,上海以“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等建設為抓手,促進入駐企業加強合作、互相賦能,打造“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產業生態集聚區,激發城市創新創造活力,就是很好的例證。
打造高聯結性的城市創新生態,要把握好三個著力點。從創新主體看,要以多元化機制支撐創新網絡構建。支持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中介服務組織、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等建立協同創新網絡,打造多元化機制促進網絡多節點聯結,有效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推動價值創造與增值,實現城市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共創。從創新空間看,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為增強創新主體的聯結性提供新空間。更加注重城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戰略定位的差異性,聚焦城市用戶多層次的創新需求,精細化推動城市創新空間載體重構,營造包容開放的制度環境。同時,通過改造升級,開拓更多創新應用場景,利用創新空間密度和鄰近性激發創新活力,讓創新空間融入城市生活。從創新環境看,要堅持培育城市創新文化,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著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發揚企業家精神,塑造尊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城市氣質,使現代化人民城市更好成為創新創造的磁力場、活力場。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馮楚建 研究員 許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