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直播電商(以下簡稱“村播”)在我國迅速興起,已成為推動鄉村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方屏幕,串聯起田間地頭與消費市場,不僅為農產品開辟了新銷路,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數字動能。
數據顯示,我國農村電商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1月份至7月份,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6.4%,全國農村網商數量超過1950萬家,同比增長6.4%。在抖音、快手、淘寶等平臺,“村播”已成為流量增長最快的板塊之一。例如,2023年9月份至2024年9月份,抖音電商農特產品銷量達71億單,平均每天有1740萬個農產品包裹發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超百萬元的農貨商家達3.3萬個。
“村播”蓬勃發展的背后有著多重動因。政策方面,國家“數商興農”政策深入推進,多地政府將直播電商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組織培訓、提供補貼、建設直播基地,為“村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技術方面,智能手機和高速網絡的普及讓農民“觸網”更加便捷。各大平臺也通過“新農人計劃”“鄉村振興頻道”等提供流量支持、運營培訓和傭金減免。消費方面,城市消費者對綠色、健康、可溯源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村播”通過實時展示生產流程,構建“看見即信任”的場景,同時滿足了情感層面的鄉土認同。
然而,“村播”也面臨諸多挑戰。基礎設施與人才方面仍有短板,部分農村地區網絡信號不穩定、物流成本高、冷鏈覆蓋率低,導致消費體驗打折扣。同質化競爭與品控存在隱憂,部分地區一窩蜂直播同類產品,陷入低價競爭。同時,由于缺乏標準化生產意識和品牌建設,產品質量不穩定、售后體驗差等問題頻發,影響行業聲譽。流量紅利見頂與運營困境:平臺算法規則多變,流量獲取成本逐漸升高,不少中小農戶內容創作能力有限、私域運營薄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現“村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多方協同發力。政府應協同企業加快農村5G、倉儲物流、冷鏈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電商技能、品牌與合規培訓,培育一批“新農人”骨干。加強產品品質和質量,推進標準化、品牌化建設,鼓勵地方整合資源,建立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溯源體系,制定農產品分級標準。引導主播從“賣低價”轉向“賣品質”“賣文化”,講好農產品背后的故事。平臺需優化流量分配,對優質“三農”內容給予長期扶持。同時,可推動成立“村播合作社”,整合中小農戶資源,實現供應鏈、客服和運營集約化管理,增強抗風險能力,助推“村播”走向健康、成熟的發展軌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