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至8月份,我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3%,降幅較前7個月有所擴大。盡管整體數據承壓,民間投資結構卻變化積極,韌性較強。接下來,要進一步聚焦效益、精準發力,通過拓展有效投資空間,推動我國民間投資持續回暖和結構優化。
民間投資作為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的重要支撐力量,其活躍程度反映著一個經濟體的內生動力。近年來,我國民間投資總體保持穩定增長,活力不斷增強。自2012年設立民間投資統計指標以來,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的比重始終超過一半。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向民間資本推介的優質項目超過3200個,涉及總投資額超3萬億元。在制造業領域,民間投資占比始終超70%,在實體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也表現突出,全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由民營企業完成。例如,江蘇省今年由民企投資的省級重大項目達228個,較上一年增加27個,計劃投資額達1500億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布局眾多項目,展現出強勁的投資活力。
此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從明確工作目標、聚焦重點領域、健全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環境4個方面,提出17項具體措施,涵蓋項目推介、要素保障、問題反映和工作考核等創新舉措。今年5月20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專設“投資融資促進”章節,立法保障“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這為民間投資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增強了民營企業投資信心。
民間投資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投資信心看,受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信心尚未完全恢復。從投資方向看,傳統行業增長空間受限,新興行業發展趨勢不明朗,民營企業投資方向選擇困難。從準入門檻看,一些民營企業投資意愿較強的項目,仍存在不合理的門檻限制。從要素獲取看,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舊存在,部分民間投資項目還受到用地、用能等關鍵要素制約。
總體來講,民間投資動能不夠主要體現為“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為更好推動民間投資,全面激活民間投資動能,應著力破解這些難題。
著力破解“不敢投”困境,營造穩定可預期的投資環境。加強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建設,建立健全民間投資政策評估機制,避免政策“急轉彎”“一刀切”。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讓民營企業投資放心、經營安心。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暢通企業訴求表達渠道,及時回應和解決企業投資中的疑慮與問題。加大政務誠信建設力度,確保政府承諾事項落到實處,杜絕“新官不理舊賬”現象。
有效化解“不愿投”難題,拓寬民間投資回報空間。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推出一批優質項目,支持民間資本平等參與競爭。完善投資激勵機制,對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項目給予適當的財稅支持和要素保障傾斜。創新投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規范合作流程,保障民間資本合理收益。加強市場引導,及時發布行業發展信息和投資機會清單,引導民間資本向有前景、有效益的領域流動。
切實解決“不能投”問題,強化民間投資要素保障。優化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民營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加大對民間投資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完善資本市場功能,支持民營企業通過上市、債券發行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要素保障協調,建立民間投資項目要素保障綠色通道,在用地、用能、環保等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加大民營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支持力度,提升民營企業投資能力和水平,助力民間資本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及真 楊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