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科技是國家的強盛之基。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為年度主題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舉辦。論壇搭建文化之橋、深化交流對話、推動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化引領科技創新,科技賦能文化發展,兩者有機融合、雙向賦能。深入理解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需要準確把握三個關鍵維度:一是堅持文化鑄魂、科技為用。文化是根本,價值是靈魂。融合發展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科技是工具、手段和渠道,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承載、表達和傳播優質的文化內容,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這是融合發展的根本立場和方向所在。二是堅持激發動能、重塑生態。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將其轉化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最大增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突破傳統文化生產的局限,創造新的文化體驗、文化業態和文化模式,徹底重塑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全鏈條。三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并重。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帶來了新的機遇,也伴隨著新的挑戰。既要積極鼓勵創新,為新技術、新應用提供廣闊空間,也要精準防范風險,特別是在意識形態、文化安全、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等方面加強治理,實現活力與秩序、發展與安全的統一。
當前,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為各領域帶來了創新機遇與發展活力。這種融合不僅重塑了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傳播路徑,更催生了全新的文化業態,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數字賦能,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傳統文化正通過科技賦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展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例如,故宮博物院借助“數字故宮”小程序、“紫禁城365”App以及VR、AR技術讓《清明上河圖》動起來、讓千里之外的觀眾沉浸式“云游”太和殿,不僅徹底打破了時空物理限制,更將厚重的歷史文物轉化為可感、可知、可參與的鮮活文化體驗,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典范之作。
技術革新,文化傳播打破時空界限。在科技驅動下,數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文化傳播空間,不斷解鎖文化傳播新場景。例如,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通過水下攝影、AR、5G+AR等技術創新,《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節目全網瀏覽量突破400億次;《清明奇妙游》運用XR擴展現實技術,打造出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該系列的成功在于構建了“技術+內容+傳播”的創新生態,研發投入占比達30%,技術創新團隊規模超過200人。
業態創新,文化產業提質升級。文化和科技的深度交融不斷催生新型文化業態,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提供新動能。例如,北京首鋼工業遺址公園依托工業遺存,注入科幻、體育、數字藝術等新興文化基因,成功打造了北京首個“科技+文化”融合的網紅地標;不僅成為北京冬奧會的璀璨舞臺,更是中國國際科幻大會的永久會址、科幻產業集聚區;實現從單一工業旅游向“科技+文化+體育+商業”復合型業態的升級,極大地提升了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積極探索融合的有效機制和路徑,為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第一,強化戰略引領與頂層設計,鋪展融合發展藍圖。完善政策體系。制定國家層級的文化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和科技賦能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各地需結合資源稟賦,出臺配套實施方案,形成政策合力;健全標準規范。加快建立文化數據采集、存儲、交易、應用的標準體系,解決數據孤島問題。前瞻性研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元宇宙等領域的倫理規范與治理規則,確保融合進程健康有序。
第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融合發展引擎。瞄準前沿領域。集中力量在先進視聽技術、沉浸式體驗技術(VR/AR/MR)、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擺脫高端技術依賴;搭建創新平臺。支持建設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中心,建立“平臺+高校+企業(用戶)+產業鏈”的結對合作機制,開展文化數字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轉化。
第三,拓展場景應用與業態創新,打造融合發展樣板。賦能傳統文化產業升級。促進文化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催生新興文化業態崛起。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文化新業態,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和線上演播;打造文化標桿應用場景。增加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建設智慧博物館、智慧書店、智慧劇場、數字街區等新場景。
第四,優化產業生態與人才培養,夯實融合發展根基。培育市場主體。支持“文化+科技”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推動大型文化科技企業牽頭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金融支持。發揮政府基金引導作用,設立文化產業科創基金,為融合項目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構建人才梯隊。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人才計劃,推動高校設立交叉學科,培養既懂文化藝術又懂技術應用的復合型人才。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教授 陸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