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的咖啡書屋,感受“抬頭看樹、低頭看書”的閑適;在深圳虹橋公園的“最治愈夜市”,體驗非遺推拿、草藥香囊手作的魅力;在合肥駱崗公園,購買“低空游覽”航線空中俯瞰園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松弛感、自然感”的向往和“微度假”的需求日益強烈,開始渴望更豐富多元、更具體驗感的活動內容與消費場景。
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園承擔著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提供休閑游憩空間等多重功能。2024年出臺的《城市公園管理辦法》對城市公園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作出了具體規定,引導公園規范開展配套服務項目經營活動,提供便民服務。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指導政策,加速公園管理運營新玩法落地。城市公園的建設和運營已成為衡量城市生態宜居程度和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尺。
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拆除圍欄,打破物理空間界限,延長開放服務時間,積極挖掘閑置邊角地、橋下空間、建筑屋頂等,推進“公園+體育”“公園+文創”和“公園式”商場等多種創新實踐。健身步道、各類球場、攀巖墻等體育設施和各類文創商店正走進不少城市公園,曾經閑置的老舊設施變成別具一格的茶樓、書吧和潮流商業綜合體。公園功能向社交與情感交流延伸,拓展成復合型的公共空間,既激發了公園活力,也回應了公眾對綠色空間“可進入、可參與、可體驗”的訴求。
但在拓展新場景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公園數量增加和維護成本上升,使財政支出壓力加大;引入大型建筑或游樂設施,可能會削弱公園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生物棲息等生態功能,引發“公園變商圈”的質疑;容易同質化,不少市民記不住、游客不愿來。
“公園+”的探索不是簡單地將各種要素一“加”了之,而是一項以民眾福祉為導向的,改造升級基礎設施、考驗精細化治理能力的系統工程。在做加法升級功能的同時,需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要堅持在公園的基本功能定位基礎上,以公益性和普惠性為本,規劃具有復合價值的場地空間,提供公園綠地的增值服務。需明確不同類型城市公園的商業用地面積配置范圍,重點考量商業業態引入對公園環境與公共秩序的影響,保證公園綠化率和生態性,避免違規侵占公共活動空間,讓公園失去本色。
要健全從規劃、建設到運營全周期的綜合治理機制,提升系統協調能力。園林管理涉及資源整合和協調發展,可引導和規范社會資本參與公園事業,積極探索城市公園的創收增效。深化“一園一策”管理機制,建立科學、系統、全面的公園管理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加強智慧園林與公園管理的結合,接入城市“一網統管”平臺,改進標牌指引系統、AI智慧語音導覽系統和智慧門禁系統等,精準分析客流,提高公園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要尊重差異,避免“千園一面”的模板化建設。鼓勵適當利用公園草坪及道路、廣場等鋪裝場地,因地制宜植入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鼓勵嵌入當地自然稟賦、歷史記憶、產業符號,進一步豐富特色公園文化IP,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園項目,強化公園的差異化競爭力。此外,還要強化公眾參與。探索實行“市民園長”制,通過開放小程序等方式同步建立市民“需求清單”,鼓勵市民參與公園建設和管理工作,讓群眾成為公園發展的共建者與受益者,讓城市更有活力和魅力,真正實現“城園共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向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