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萬億元,延續增長態勢,同比增長2%,累計增幅繼續回升。財政支出保持較快增長,體現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發力,重點領域支出保障有力,有效托底民生,為經濟穩健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中辦、國辦此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財政轉移支付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用,提高預算內投資支持社會事業比重,持續完善教育、衛生健康、社保、就業等重點民生領域支持政策,切實兜住兜牢民生底線。這對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基本民生財力保障機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也為財政加強民生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
民生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近年來,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提高資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斷增強政策舉措的“民生溫度”,努力讓國家的財政賬本變成百姓的“幸福清單”。今年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國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預算安排均接近4.5萬億元,分別增長6.1%和5.9%,衛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較高增幅,著力推動民生“保障網”越織越牢,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公共服務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仍面臨一些急難愁盼問題,切實需要進一步完善更加均衡、普惠的民生政策,不斷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民生需求。
提供公共服務和保障民生,是公共財政最基本的功能。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主動擔當、勇挑重擔,在財政緊平衡的狀態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力提效強化基本民生財力保障,持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壓緊壓實基本民生支出責任。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嚴格按照上述職責分工,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壓緊壓實保障責任,確保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健全分級責任體系,既各負其責又通力協作,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合力,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
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中央要繼續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持續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嚴格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嚴肅財經紀律,促進轉移支付資金規范高效使用。要特別關注那些財力較為短缺的地區,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下沉,切實做好基層民生保障工作。健全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盡快將收入激勵和支出約束相關指標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的分配辦法,激勵地方注重本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大財政經濟蛋糕,提高財政自給能力。
優化支出結構保障基本民生需要。當前,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已成為常態,在缺乏增量調整空間的背景下,財政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的提升關鍵要在存量上做文章,重點是優化支出結構,在不折不扣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的基礎上,加大存量調整力度,堅決取消不合理支出和無績效支出,切實將該減的項目減下來,集中財力保障基本民生等重點支出需要。各地在編制年度預算時,要加強對基層預算編制的指導,合理確定包括基本民生在內的“三保”范圍標準,強化“三保”預算剛性約束,使用經常性財力足額安排“三保”支出。
擴大有效投資補齊民生短板。提高投資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著力增進民生福祉。要統籌安排和使用好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政府投資,聚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增加服務群眾的消費、居住、就業、教育、育幼、養老等領域投資。要以科技創新投資引領支持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此外,要最大程度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和放大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惠民生、補短板等項目建設,加快民生建設進度。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于長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