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堂食外賣店用冷凝水泡發粉絲”“數家無堂食外賣店顯示同一地址”……近期曝光的一些亂象,把無堂食外賣的安全隱患置于廣大消費者面前。如何有效破解食品安全隱患、重塑消費者信任,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課題。
無堂食外賣,顧名思義,是一種僅通過網絡平臺接單、專攻外賣業務的經營模式。其優勢顯而易見。對創業者而言,無需選址黃金地段、不必裝修就餐區域,大幅降低了創業門檻和運營成本。對消費者來說,集中處理線上訂單使備餐流程更為高效,出餐和送達速度明顯提升。這一模式本是對傳統餐飲業態的創新補充,可這種模式的固有缺陷——缺乏透明度和監管,容易使其在安全和衛生方面滋生“病灶”。
讓消費者點得放心、安心,政府的標準制定與監管創新是破局的關鍵。今年以來,各地政府積極探索,為行業規范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重慶推出全國首個《無堂食外賣經營服務規范》團體標準,構建起覆蓋準入、加工、配送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浙江杭州實施《無堂食外賣聚集區管理規范》,推行無堂食外賣聚集區組團式管理模式;河南省市場監管局聘請外賣騎手擔任食品安全監督員,通過騎手“隨手拍”形式,及時上報食品安全問題線索,助力隱患早發現、早處置。此外,也可通過建立商戶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定期公示“紅黑榜”等措施,形成有效的失信懲戒機制。
外賣平臺的主體責任不可或缺。作為連接消費者與商家的關鍵環節,平臺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商家入駐審核機制,對商家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等資質進行嚴格審查,確保商家合法合規經營;另一方面應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智能預警系統,對問題商家進行精準識別,例如對收到大量食品安全投訴的商家進行標記或限流,提醒消費者謹慎選擇。
商家的自律與誠信是贏得信任的根本。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商家必須堅守底線,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主動擁抱“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將后廚直播作為贏得消費者信任的“投資”。主動公開食材儲存、清洗、加工和打包全過程,讓食品制作過程“透明化”,接受消費者監督。此外,全面規范使用“食安封簽”,防止食品在配送過程中被污染,從細節處體現對食品安全的重視。
“無堂食外賣”贏得消費者信任非一日之功,要形成“政府推行標準、平臺盡責管理、商戶規范操作”的多元共治生態。只有消費者能夠“看得明白、點得放心”,無堂食外賣才能真正擺脫信任危機,實現長遠健康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璐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