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傳統商超刮起“胖改”風,快閃店多點開花,消費者紛至沓來……這些實體店為何能夠重新煥發活力、再現熱鬧景象?
先來看看實體店都有哪些變化。傳統商超轉型后,消費者不僅能買東西,還能透過玻璃看到食品制作過程,先品嘗再決定要不要下單;快閃店不再是傳統門店在某地曇花一現,而是與文化、藝術等各類IP融合,例如,甘肅、湖北等地的博物館把“文物”搬進商場,通過趣味文創和互動游戲傳遞歷史知識……
單一買賣空間變成多元消費場景,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曾經實體店的主要功能是“賣商品”,消費者買完即走。但當網絡購物也能實現同樣功能,甚至更便宜、效率更高時,實體店就沒了競爭優勢,客流量自然下降。如今,消費者在購物時更加追求品質、健康,重視產品實用價值,也追求購物過程帶來的情緒價值。不少實體店積極轉型升級,將購物與體驗相融合,充分發揮線下“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的優勢,帶給人們眼見為實的安心感、沉浸式體驗的參與感,多方位滿足消費需求。
實體店要在新消費趨勢下打個漂亮翻身仗,巧思妙想和硬實力缺一不可。有的品牌試圖用快閃店“薅羊毛”,價格昂貴,質量卻不過關,這樣即便能賺一筆快錢,卻寒了消費者的心。許多家庭樂于去倉儲會員超市購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選品獨特,如果這類超市上架的產品與普通超市并無區別,吸引力勢必削弱。因此,實體店必須保持高品質、高標準,避免產品與服務同質化,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建立相對競爭優勢。此外,實體店要前瞻洞察消費需求,持續推動產品、服務轉型升級,努力從滿足需求向引領需求躍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