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只有扎實推動兩者深度融合,才能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搶抓綠色能源迅猛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加快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煥新、助力新興產業壯大、引領未來產業布局,為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樣本。
充分釋放創新“活水”,匯成產業“藍海”。鹽城接續開展科技創新“突破年”“推進年”“提升年”活動,把創新落到實處。一系列行動的背后,是決策者對科技創新決定城市未來走向的清醒把握。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以及毗鄰長三角能源消納的地緣優勢,讓綠色能源成為鹽城的亮麗名片。而新技術的快速迭代與能源轉型新賽道的拓展,不斷強化這座城市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決心。從重點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到打造概念驗證首發地、成果轉化首選地、示范應用首推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再到持續深化改革,鹽城的實踐路徑表明,打通科技、產業融合“梗阻”,要在強企業、搭平臺、建機制上持續用力。
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承載者。要解決產學研協同不足的問題,必須發揮企業主導作用,推動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當前,制約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導作用的因素不少,比如,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相對缺乏、主導或整合國內外產學研創新資源能力不足等。要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打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的新局面。
要建設好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科技成果只有通過轉化應用,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要千方百計整合資源,鋪設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高速通道,為科技創新穿越“死亡之谷”保駕護航。加快建設重點產業領域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應用驗證平臺,強化成果識別、技術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驗證等成果轉化服務供給,降低科技成果轉化成本,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通過細致周密的安排,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率,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更強勁。
要厚植創新生態沃土。通過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機制,打破信息孤島和資源壁壘,奏響創新要素的“交響樂”。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服務保障,構建適配的體制機制,激發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無限潛能。(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