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7日,首屆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2025)在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召開。本次大會以“協同融合創新鏈產業鏈 推動聚合智能產業發展”為主題,邀請政府有關部門領導、行業專家、企業家共百余位嘉賓與會交流。
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表示,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作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質上具有技術同源、鏈條相通、應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繼出口“新三樣”之后,成我國產業“出海”的新引擎。預計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場規模將達近2400億美元,中國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場規模將超過1200億美元。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沈悅在致辭中表示,光谷作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核心承載區,發展聚合智能產業基礎雄厚、生態完備;下一步光谷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全面布局、大力發展聚合智能產業,加快構建跨領域、跨學科、跨部門的協同創新平臺,全力打造聚合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聚合智能產業鏈論壇:聚焦技術融合與卡點突破
9月17日的全體大會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場是聚合智能產業鏈論壇,以“打造高效協同聚合智能產業鏈”為主題,圍繞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與智能汽車共性電動與智能零部件,共同交流技術趨勢、要求及案例;聚焦融合發展中的卡點,共商解決新路徑。
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發布《壯大聚合智能產業核心鏈——推動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產業鏈協同發展報告》報告,并以《從出口“新三樣”到聚合“三大件”》為主題作主旨報告,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通過制造環節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規模化優勢,推動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速迎來“電動汽車時刻”的跨越式發展;二是推動單一部件企業向聚合領域拓展,可跟隨整車企業延伸供應鏈、開展跨領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術平臺;三是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將新興產業的國際市場作為“第二起跑線”,同步布局國內外市場,搶占全球藍海機遇;四是不斷完善聚合智能產業推進機制,從單一產業發展思維轉向聚合統籌發展,協同規劃應用場景、基礎設施、算力體系,并在政策調整、法規突破、行業管理方面先行先試。
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車輛國重首席科學家、歐洲科學院院士曲小波認為,低空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徑,相比直升機,電動飛行汽車依托新能源驅動和多旋翼冗余設計,能夠在安全性、機動性和成本上實現突破,并借助汽車產業鏈的聚合優勢顯著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效率。他介紹,當前全球有300余款飛行汽車處于研發階段,預計最終將收斂至少數幾類主流構型;若通過虛實融合的孿生平臺加快測試,未來有望將研發周期從五年以上縮短至兩年,推動低空出行加快落地。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強調,人形機器人的核心能力不僅是操作雙手,也需重視“腿足具身智能”,彌補對“走”等腿部智能的忽視,應將“像人一樣行動”,與大語言模型“像人一樣對話”形成AI能力互補。通過標準任務驗證技術能力,逐步解決手部與腿部的具身智能問題,最終面向老齡化、服務業短缺等社會需求,推動通用具身機器人落地。
斑馬智行首席技術官司羅認為,智能汽車是Physical AI的核心載體與具身智能“壓力測試場”,既能完整展示AI原生技術能力與生態,也需應對多模態融合、多場景整合、毫秒級響應及ASIL-D認證等挑戰;同時,智能座艙是智能駕駛之后,智能汽車中直面用戶體驗、對接互聯網AI生態的高商業價值場景。
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分析,通用機器人市場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類似智能駕駛6-7年前的“百花齊放”,但智能汽車的發展經驗顯示,經過技術迭代和產業收斂,核心技術與平臺能力可逐步規模化落地。AI算法和云端基礎設施在汽車與機器人之間存在高度共通性,智能駕駛領域積累的技術可加速機器人產業發展。
沃飛長空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肖前志表示,低空出行萬億賽道正在加速演進,并且至少將形成三個萬億級細分領域:一是以沃飛長空為代表的低空主機制造;二是低空基礎設施;三是低空運營服務。他強調,電動航空將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突破口,未來可用于城市接駁、低空文旅和應急救援三大場景,并有望加速推動中國低空出行產業落地。
大會同期還舉行了光谷產業合伙人授牌儀式,以及聚合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成立儀式。
聚合智能創新技術論壇:共議技術落地與產業化路徑
下午的聚合智能創新技術論壇,以“推動聚合智能創新技術應用及產業化發展”為主題,嘉賓圍繞最新技術趨勢、產業化進展、未來交通體系開展討論,并聚焦數據冷啟動、分級評價標準等產業化早期關鍵問題和開源等產業協同模式深入探討。
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靳兵從政府宏觀管理層面提出推動聚合智能產業發展的六點方向:一是堅持以始為終、應用為本,研發需聚焦實際應用需求,避免方向偏離;二是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關鍵問題,而非追求廣域覆蓋、簡單疊加技術;三是推動政產學研用與金融協同,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力量,通過跨界合作攻關;四是“干中學、學中干”,選擇易落地場景先行試點;五是同步總結創新、制定標準、完善法規,避免法規標準滯后;六是強化跨學科教育與培訓,解決人才“專業割裂”問題,培養復合型人才。
上海大學教授羅建預計2030年低空經濟市場或達萬億元,產業化需要依靠家用飛行器的普及才能實現市場突破。另外,他指出機器人、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電機產業鏈共性強,只是應用側重有所不同——機器人電機重材料創新,新能源汽車電機重材料強度,航空電機重熱管理。
江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劉江波表示,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耦合正推動汽車產業向低空飛行器和人形機器人延伸。聚合智能非技術簡單疊加,而是一次生態重構。江汽正通過“技術共享生態共建、場景共贏、產業鏈延伸優化、創新平臺生態建設”四大舉措,來構建能源動力、通訊組網、AI大模型、沙盒監管安全、聚合場景、標準體系六大技術焦點。
慶為航空創始人、董事長郭慶表示,航空與汽車產業兩者在感知、計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上具備一定復用性,汽車的供應鏈與迭代優勢將助力低空飛行器快速降本增效。航空嚴格的認證體系和高確定性要求,則推動高安全等級技術的落地。他指出,未來載人/載客飛行器的發展路徑將經歷AI輔助、風險管理、遠程操作直至完全自主決策,逐步實現AI在航空安全關鍵任務中的深度應用。
聆動通用創始人兼CEO、科大訊飛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季超提出具身智能落地有兩大標準:一是提升現有范式下的生產效率,如汽車總裝車間機器人18-24個月實現投入產出正向循環,替換1-2名工人;二是推動明確趨勢下的生產力體系重構,如下一代汽車產線圍繞通用機器人重新設計,從“人力中心”轉向“機器人中心”。同時他指出多品種、小批量場景下具身作業面臨“復雜場景精確物理建模難”和“未知變化應對能力弱”兩大難題,以及跨場景操作牽引、未知環境遷移泛化、泛化效率提升三大挑戰。
維他動力聯合創始人趙哲倫表示,具身智能消費級產品的落地關鍵在于真正完成“產品交付”。唯有完成交付,才能推動技術市場化落地與迭代,進而構建“商業化-人才-技術提升-產品優化”的企業護城河;同時,其供應鏈90%延續汽車產業鏈,堅持軟硬結合能更好保障產品落地能力。他指出,機器人與傳統3C產品的根本區別在于交互方式的升級,智能機器人可以將人類帶入自然交互時代。
京東集團智能機器人業務部商業發展負責人王競凡表示,目前智能機器人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道路,智能具身機器人率先會在工業、物流、零售等場景實現商業化的應用。伴隨AGI技術的不斷進展,預計會在五年內應用在C端消費者家庭場景。據多家機構預測,中國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持續增速,近四年的復合增長率或為23%,預計到2028年達到千億美元規模。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元戎啟行客座教授陳啟峰表示,在具身智能方面,機器人通過圖像、深度圖、地圖等多種傳感器獲取信息,并構建“大腦”和“小腦”系統,“小腦”負責控制層面,“大腦”負責行為規劃與決策。“大腦”的核心技術之一是VLA模型,將視覺、語言和行為多模態信息整合,實現機器人和車輛在復雜環境下的自主決策與動作執行。同時他強調,語言理解能力在長期發展中至關重要,它不僅增強機器人與車輛的可控性和交互性,還能夠在復雜場景下提供高級推理能力,為未來通用化機器人和智能駕駛系統奠定技術基礎。
本次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聚合智能產業鏈上下游搭建了高效交流平臺,更將進一步激活光谷智能產業發展活力,助力區域乃至全國聚合智能產業邁向協同融合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