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文旅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日益成為新興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從2023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到2025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各類政策密集出臺,鼓勵加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各地也使出渾身解數,大力推動文旅產業創新。“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為現象級文旅口號;山東深耕文商旅融合,鍛造“好客山東”金名片;河南借力“唐宮夜宴”等爆款IP破圈……北疆冰雪旅游、江南古鎮度假、藏地生態研學等各展其長,形成多元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文旅消費呈現新趨勢,文旅融合成果豐碩。游客不再滿足于傳統觀光游,而是追求更具深度與個性化的體驗。潮汕英歌舞、安徽魚燈等民俗游深受歡迎。“銀發旅游列車”“蘇超專列”等定制專列為不同群體帶來別樣的出行體驗。跟著演出去旅行、為一場比賽奔赴一座城等成為消費新熱點。
然而,熱潮之下有隱憂。供給質量不高,點強線弱;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差異化設計,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管理服務缺位影響消費體驗……以旅游產品同質化傾向為例,各地保持開放態度互相學習借鑒,值得提倡,但不顧自身文旅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一哄而上,顯然無法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最終將導致項目失去吸引力,經營難以為繼。
加大優質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首先要在補齊短板上下功夫,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缺乏基本的硬件設施和管理服務作支撐的文旅項目,難言優質。其次應在差異化上下功夫,解決“優不優”的問題。因地制宜提供符合自身文化特質的產品和服務,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才能形成比較優勢,在全國文旅產業格局中找到定位。唯有持續提升文旅產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底蘊與資源優勢,才能在激烈的文旅市場競爭中獲得游客青睞。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河北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