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國商會9月中旬發布報告顯示,盡管近年美國政府對華加征關稅并推動所謂“供應鏈回流”,但絕大多數在華美企仍選擇深耕中國市場,這場單方面發起的貿易戰并未觸發大規模企業回流。這一客觀事實,無疑是對“脫鉤斷鏈”論調的有力反駁,凸顯出中國市場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該報告覆蓋了254家在華美企,其中,48%的美企呼吁全面取消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報告指出,雙邊貿易關系的波動給在中國經營的外國企業帶來巨大不確定性,受影響的遠不止那些向美國市場出口的公司。
這些美企為何堅定選擇中國?歸根結底,在于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綜合優勢形成了吸引全球資本的“強磁場”。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張,消費升級活力澎湃,為企業帶來難以復制的規模效應和成長空間。同時,中國產業鏈條完整、基礎設施發達、人力資源豐富,從制造能力到創新生態的全面升級,使企業能在這里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實現從研發到市場的無縫對接。
更重要的是,中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從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一系列扎實舉措讓外資企業信心倍增,更愿長遠布局。報告顯示,71%的受訪企業在2024年實現盈利。48%的企業認為中國市場監管環境透明度較高,較去年大幅提升13個百分點;41%的企業對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充滿信心。
事實上,不僅是在華美企,美國本土企業也越來越質疑美加征關稅政策。他們清醒認識到,加征關稅的成本最終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不僅削弱其產品競爭力,更導致供應鏈額外成本上升。以汽車行業為例,2025年二季度,福特、通用和斯泰蘭蒂斯因關稅損失合計22.5億美元,全年預計損失將達70億美元。利益受損的現實,促使更多企業呼吁取消不合理關稅,正因為其違背市場規律、損害商業本質,是保護主義短視之舉。
美國力推的“制造業回流”政策收效甚微,根源在于其試圖以行政手段扭曲全球產業分工的內在邏輯。現代制造業依賴高度專業化的集群網絡和生態系統,絕非簡單搬遷生產線所能復制。中國歷經數十年發展形成的供應鏈體系,深度融合了制造能力、技術工人、物流網絡與創新資源,已成為全球生產網絡的關鍵樞紐。強行割裂這種聯結,不僅面臨巨大經濟成本,更可能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陷入“碎片化”風險。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外資企業探討“中國+1”策略,意在分散供應鏈風險。但市場共識日益清晰: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取代中國的角色。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市場和全球創新中心。從新能源汽車到數字經濟,從低碳技術到生物醫藥,中國在不斷塑造新發展動能的同時,也在深度參與并引領全球產業鏈的演進。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后迅速擴產、蘋果供應鏈深度植根中國、大眾宣布在華巨額研發投資……這些案例無不表明,跨國企業并非尋求“替代選項”,而是仍然致力于“在中國、為中國、為世界”的深度本土化策略。
任何試圖以保護主義逆流改變經濟全球化浪潮方向的舉動,終是徒勞。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合作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唯有尊重經濟規律、擁抱開放協作,才能在世界經濟的前行浪潮中把握方向、行穩致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