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9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堅持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以高水平保護增強綠色發展動能,以高質量發展降低資源環境代價。這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部署,對于各地區各部門深入理解并抓好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由于增長方式粗放,也付出了大量消耗有限自然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沉重代價,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日益凸顯。從資源角度看,我國雖是資源大國,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我國油氣等重要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高,不僅面臨國際市場價格波動風險,還影響能源供應安全。從環境角度看,過去粗放式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峻,部分地區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僅危害群眾健康,也制約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同時,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因此,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降低資源環境代價。
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最終,讓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經濟活動各環節都要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升級,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比重。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這些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當下所需、發展所急,是未來所系、大勢所趨。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能夠引領生產方式變革,加速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推動設備智能化,提升生產效率,有助于形成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體系。
新時代的發展實踐表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完全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中,我們要更好把握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以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