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無論老年人選擇何種養老方式,都離不開大量人力支持,尤其是養老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和數量顯得尤為關鍵。前不久,第七批新職業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養老服務師”赫然在列。這一職業的認定,是對老齡化社會需求的精準回應,更是我國銀發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信號。
根據人社部的定義,養老服務師是指從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綜合需求評估、方案制定與實施、照護技術實施與培訓指導、質量評價管理、服務咨詢轉介、實務應用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這類人員能夠綜合運用養老服務專業知識和技術,組織開展關于老年人能力、需求、適老環境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制定實施照護計劃或服務需求解決方案,提供專業服務及開展服務指導,解決較復雜的專業問題,識別防范和處置各類服務風險,并對服務質量和效果進行評價管理。
因此,與養老護理員側重生活照料不同,養老服務師需掌握適老化改造、智能設備操作、康復輔具適配等復合技能,是由專業壁壘催生出的新職業價值。養老服務師的專業能力,可以有效填補養老服務需求與有效供給之間的鴻溝。具體來講,既能通過適老化改造降低老人跌倒風險,又能通過心理疏導緩解老人孤獨感,更可以通過康復訓練幫助失能老人恢復部分生活能力。這種專業服務的供給,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關鍵抓手,也是擴大內需、拉動就業的新增長點。
根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有關規定,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研究起草《養老服務師職業資格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和《初級養老服務師、中級養老服務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養老服務師職業資格制度正在加快建設,而通過構建職業價值可量化、職業發展可預期、職業貢獻可回報的生態體系,銀發經濟有望突破低端依賴,實現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跨越。
接下來,要從多個維度入手,把養老服務師納入已有政策通道,讓銀發經濟需求側的資金活水精準滴灌至人才供給側。以《“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升行動”作為評價標準,對養老服務師配備達標且績效評價優秀的地區,在中央補貼基礎上再予以獎勵。結合《“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中“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要求,將“養老服務師”作為新增職業納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5年度修訂計劃。該職業培訓可在現行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框架基礎上,參照其課時設置、補貼標準及考核機制執行,加大對適老化改造、智慧設備運維的支持力度,以回應智慧養老與居家適老化改造的現實需求,有力提升從業人員復合型技能水平。
還可以在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將經省級民政部門遴選、醫保部門定價的“養老服務師服務包”納入養老照護服務類產品,服務費用由具備資質的商業銀行完成資金結算。(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井世潔 陳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