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科技創新成為銀行業重點議題。今年5月,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提到,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積極推動科技金融政策落實落細,引導更多信貸資源投入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領域,助力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作為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銀行機構在科技金融領域的整體發展趨勢良好。截至2025年6月末,全國科技貸款余額達到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可以看出,科技金融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新業務的增長點。這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趨勢,也折射出社會投資理念向“長期主義”的轉變。
金融投資理念的轉變,還體現在傳統信貸期限的延長,以及融資渠道的拓寬和工具的創新。比如,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加速擴容,正為銀行開展股權投資、投早投小提供新平臺;又如,科技創新債券的推出,引導更多社會資本跨越周期,推動“硬科技”加快發展。
硬核科技從研發到產業化,周期長、風險高,天然需要資本長期的“價值陪伴”和“雪中送炭”。這意味著,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積極引導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當然,要讓金融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助推器”,需要信貸投放“量”的增長,也需要服務創新“質”的躍升。通過加大對“兩重兩新”、新質生產力等關鍵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和精準度。
在發展模式上,實現從“有形抵押”到“價值發現”的突破。科技型企業“輕資產、重智力”的特征,要求銀行重構信用評價體系。銀行的風控模式正從依賴抵押物,轉向對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潛力的深度挖掘與價值評估。為此,可以著力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讓企業的“無形資產”變成發展的“真金白銀”。
在產業生態上,實現從“單點授信”到“體系賦能”的升級。科技創新是產業鏈協同作戰,金融服務亦需“成鏈組網”。這就需要商業銀行打造更加完備的科技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為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決方案。這種從“給錢”到“賦能”的轉變,有助于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實現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環。
讓科技金融更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服務企業創新,還需在制度保障上持續發力。首先,不斷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讓金融機構“愿貸、敢貸”。嚴格執行盡職免責“安全港”原則,為一線信貸人員松綁鼓勁。其次,打通“股貸債”聯動渠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型銀企關系。最后,強化跨部門協同,營造優良外部環境。這有賴于加快健全知識產權評估、交易和處置體系,破解“評估難、處置更難”的瓶頸。
從加大信貸投放到創新綜合服務,金融業正以實際行動回應時代的呼喚。有理由相信,當信貸周期遇上創新周期,科技金融將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作者:西安市社會科學院信息傳播研究所所長 張楠)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