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工程改造與機制創新,將傳統農田升級為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災能力強、科技水平高、管護到位的優質農田。通過“地的改造+技的應用+制的創新”,將農田從生產要素升級為現代化生產系統,最終實現高產穩產、節本增效、綠色可持續目標,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近年來,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顯著。通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和機制完善,推動農田質量、產能和可持續性全面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3%以上。這不僅是數量上的突破,更是質量上的飛躍,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有了更堅實的依托,為全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關鍵支撐。
我國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議題連續10余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高標準農田建設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長遠發展,需持續發力,不斷筑牢農業發展的“耕”基,讓廣袤農田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實堡壘,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基礎。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多方面協同發力。一是“技術創新+生態保護”雙輪驅動,筑牢綠色產能根基。推廣秸稈還田與碳匯核算協同、鹽堿地“暗管排鹽+育種”等技術,將生態緩沖帶、防護林納入建設標準,推廣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網絡,提升產能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數字技術深度滲透,構建智慧管護閉環。利用數字化手段重塑管理邏輯,建立從規劃、建設到管護的全流程數字化檔案,實現數據驅動決策與可追溯監管。三是創新多元投入機制,強化資金保障效能。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收益反哺”體系,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立績效掛鉤機制,實行資金專賬管理,嚴禁違規使用。四是分區施策精準落地,夯實區域安全底盤。立足區域稟賦,實施差異化治理;嚴守生態紅線,建立區域協同機制,實現產能提升與生態安全動態平衡。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譚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