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啟動2025年金融教育宣傳周活動。在為期一周的活動期間,金融管理部門以及金融機構將通過多種形式,面對面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金融需求和關心關切,優化提升服務水平,并同步組織開展“風險提示送上門”行動,幫助金融消費者明辨風險、遠離侵害、維護合法權益。
金融業“為民辦實事”要找準突破口,瞄準群眾所急、群眾所需、群眾所盼。金融消費者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尊重消費者、服務消費者、保護消費者,是金融行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具體體現。
群眾所急,往往急在服務效率。不少人可能曾經陷入過業務辦理“卡點”——要么被動等待較長時間,服務體驗不佳;要么因相關規則解釋不到位,與金融機構產生糾紛;要么因金融機構工作疏漏甚至個別員工違法違規,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金融服務沒有“小事”一說,相反,正是這一件件小事,共同筑起了群眾的獲得感。金融業“為民辦實事”,首先要瞄準這些小事,個個突破,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服務流程,形成長期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與可復制推廣的經驗,用心、用情做好金融便民、利民、惠民這篇文章。接下來,金融機構要從維護消費者的長遠利益出發,形成接訴處理、多元化解、溯源整治的全鏈條糾紛解決流程,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基層,促進矛盾糾紛及時化解。
群眾所需,亟需防范風險,保護合法權益。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天然存在信息不對稱,且前者往往處于信息劣勢,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金融監管總局、公安部近日聯合發布的第一批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典型案例顯示,一些不法分子包裝“職業背債人”實施貸款詐騙、信用卡詐騙,嚴重侵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面對這些問題,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協同行業主管、公安司法等部門,加強監測預警,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的新變種、新花樣,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接下來,各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一線服務主力軍作用,借助社區“網格化”管理等多種方式,主動將風險防范知識送上門、送進千家萬戶,切實發揮金融教育的預防性保護作用。
群眾所盼,盼望服務供給持續優化。金融服務優化的方向,是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需求,要從“我有什么就給你什么”轉變為“你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及時順應群眾需求變化,增強金融服務的適配度。其中,關鍵環節之一是豐富產品供給。當前,金融機構要落實好金融提振消費的政策措施,做好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試點等工作,同時,不斷優化資源配置,積極融入居民的高頻次生活場景,為消費者開發更多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
聚焦小切口,服務大民生。接下來,金融業還可充分借助數字技術,強化技術賦能、數智引領,進一步改善老年人、殘障人士、新市民等群體的服務體驗。例如,在手機銀行上增設“大字版”“老年版”模式,在網點入口處增設輪椅坡道,在服務器具上配置盲文密碼鍵盤等,推出更多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舉措,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多樣化金融需求。(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