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推動城市發展百花齊放,既是增強城市活力的現實需要,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所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因城施策增強城市發展動力,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千城一面,不僅體現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風格的同質化,也表現為產業布局和項目建設的跟風潮。“上項目,一說就是幾樣: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全國各省份都要往這些方向去發展產業?”習近平總書記一語中的,直擊部分城市產業布局的癥結所在。
選擇最好的,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是治理之道,也是改革之策。因城施策,就是要求各地根據自身實際和發展需求,制定并實施差異化的政策措施。產業結構趨同,容易導致資源分散和惡性競爭,從而制約地區經濟發展。實踐一再證明,城市產業布局,不應盲目“追熱”,而要匹配“合適”。
各地應立足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培育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結合本地產業基礎、人才儲備等要素,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比如,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西部地區,通過技術賦能和要素重組,化少雨劣勢為冷涼蔬菜發展之長板、變荒涼短板為云計算散熱優勢,成功打造出特色產業;再比如,合肥利用科創優勢積極發展新興產業,長春利用汽車工業基礎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蘇州發揮區位優勢與上海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這些例子無不說明,城市發展的過程,就是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的過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因城施策布局城市產業,既要立足自身特色,也要具有長遠眼光。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廈門15年戰略規劃,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指明廈門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啟示我們,城市產業的發展,絕非僅僅是短期的經濟手段,而是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略布局。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定位,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產業現狀,還要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確保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自身獨特優勢。
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園。城市的特色發展,應建立在滿足群眾民生需求之上,各地應著力補齊生活性服務業短板。以健康、養老、教育、家政等為代表的生活性服務業經營主體眾多,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直接服務居民的行業,生活性服務業還是承載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只有解決好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才能不斷增強城市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也有利于充分釋放就業潛力,有效擴大內需,更好激發城市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實現城市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還應具有協同意識,注重構建城市協調發展新格局。重點城市在吸引人才、招商引資、產業布局等領域競爭優勢明顯,部分中小城市則面臨人口和要素流失、產業不振的現狀。實現城市間協同發展,還需構建多層次發展體系,通過產業分工和深化協作,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只有加快城市群協同創新,帶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