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收益率通常被視為無風險收益率,是其他形式資金往來利率確定的重要參照物。在中國,10年期國債是市場上交投最主要的國債品種,其收益率也成為國債收益率最主要的觀察點。
2019年下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國家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動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當年10月底的3.32%開始下行。
從2020年1月20日開始,隨著春節長假即將開始,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和武漢封城之后,國家加大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擴張力度,10年期國債收益率隨之呈現快速下行態勢,到4月末下降至2.5%。但進入5月之后,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根本性遏制,經濟恢復呈現加快態勢,擴張性貨幣政策被逐步收緊,10年期國債收益率隨之呈現震蕩上行態勢,到7月9日一度突破3.16%,隨后又回落至7月24日的2.89%。之后再次震蕩上行,進入9月上行速度加快,9月2日突破3.1%,到9月5日一直保持在3.1%以上,期間一度突破3.16%。
放在當前國際國內宏觀形勢下,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至3%以上需要保持必要的警惕,要充分注意到:
1、與主要經濟體國債收益率偏差水平以及由此可能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目前,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10年期國債收益率都非常低(美國基本上在0.7%以內,日本略高于零利率,德國、法國基本上維持負利率,英國也在0.5%以內),如果中國國債收益率高于這些經濟體國債收益率的偏差超出合理水平,就可能吸引大量國際資本(熱錢)涌入中國,并推動人民幣匯率大幅反彈。這固然有利于增強中國金融市場和人民幣的吸引力以及中國整體的國際形象,但也會由此加大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風險,并對擴大出口和經濟增長形成壓力。
2、對推動企業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維持經濟合理增長的影響。
直觀看,中國二季度實現了同比3.2%的正增長,在主要經濟體中一枝獨秀,而且6月份以來PPI和CPI連續出現逐月小幅反彈的態勢(CPI由5月同比增長2.4%,上升到6月的2.5%、7月的2.7%),似乎在前期擴大流動性投放后需要更多地關注通貨膨脹的抬頭和控制。但是,如果觀看剔除食品(特別是蔬菜和豬肉)及能源價格因素后的“核心CPI”變化,卻仍然呈現下降態勢,7月份同比僅僅增長0.5%,是非常低的,這說明我國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牢固,當前宏觀政策面臨的主要矛盾應該還是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貨膨脹,仍需要把推動企業融資成本明顯下降作為主要目標,相對寬松的宏觀政策不宜過早退出。這種情況下,國債收益率過早反彈至3%以上,甚至持續高于3.1%,要進一步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就可能很難實現,盡管可以要求金融體系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力度。
需要看到,當前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努力維持穩匯率、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因此,需要對當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至3%以上保持警惕,需要仔細分析和準確把握物價總水平變化和經濟總體走勢,從而有效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增強宏觀調控政策的前瞻性和準確性。
(作者王永利 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